清朝时期,有一位靠开绸缎铺起家的王翁,人们称他为缎子王。王翁原是京城的旧家子弟,熟习文章和算术,但从小就父母双亡,生活无着落,沦为乞丐。二十岁左右,还需夜宿在鸡毛房。鸡毛房是京城为诸乞丐所设的居室,里面铺满了几尺鸡毛,只需要交纳三钱,就可以在鸡毛房中睡一晚,用以御寒。
当时有一位同住在鸡毛房里的旗人某公,年龄和他相当。有一天,王翁对他说:“我等都是昂然大丈夫,这难道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吗?为什么不改变一下,各谋活路呢?”某公说:“很好。但现在是冰雪里的寒冬,有什么地方可去呢?让我们在新一年之始发誓,再也不这样生活下去了。”两人因而结拜为兄弟,焚香对着神发盟誓说:“如果将来富贵了,不要遗忘对方。”当时正是腊月祭灶日,过了元旦,他俩就各分东西。
王翁去了当铺做佣工,做饭洒扫,因为勤勉谨慎,颇被店主所倚重。到了年底除夕,店主核实账簿,屡次出现差错,十分焦灼。当时王翁在旁边侍奉,斜眼看着在偷笑。店主问:“你笑什么?”王翁回答:“这不是难事。”主人说:“那你就试算一下。”王翁拿着筹码很快的一一核对,正好符合。店主大喜,说:“我未能早认识你,委屈你很久了。明年给你资本,帮我主持庙市(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)里的买卖。”
当时隆福、护国等寺院,各有庙市,设有许多摊位贩售着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杂货。当铺里的缣帛(绢类的丝织物,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,亦用作货币)之类的东西,期满了没有人来赎回,就拿来庙市摆摊卖出去,摆摊人每月可从店主得到几两银子的报酬,王翁就是干这个的。他和气待人,货物售得快,且获利可达三倍。
当时有一太监某来买东西,双方交谈得很投契,太监某说:“以你的才干,应当做大商人,何必在这里屈就呢?”王翁说:“在这儿干活已经超过了我的期望了,我还敢多求吗?”太监说:“明天你就向店主辞职,我住在南池子的第几门。后天你来,我将与你合作做生意。”王翁说:“好吧。”
王翁回去后,就向当铺主人请辞,办理交接事务,来去分明。过了两天,他到了太监的住处,太监已经摆设了筵席等候他。太监拿出一万两银子给他,让他在东华门开设一间绸缎铺。王翁骤然得志,然而并没有改变他和气待人、勤勉谨慎的本性,结果交易大获利,其店铺门庭若市。
当时是乾隆四十年(公元1775年),海外各国,年年进贡。一天,乾隆皇帝召见日本、高丽等各国使臣,问:“你们看我中国的风俗怎么样?”他们稽首(行跪拜礼)奏对说:“中华蒙受大皇帝的教化,不仅士大夫读书明理,即使是做生意的人,也知道讲信义。例如像东华门绸缎铺的王翁,我等虽来自海外荒远之地,与他交易他也肯坦然赊给我们,并约我们去看戏,又送食物、荷包、佩刀、针黹各类物品,深情厚意,只有不断的增加,而没有停止。中华的风俗教化,实乃天子仁德所感所致,非我等海外小国所能企及万一,臣由衷钦服!”
他们奏完,又叩头称贺。乾隆帝大喜,因所奏关系到大清国的荣誉,他暗中记住了王翁的姓名,第二天就召见了他。王翁以布衣身份晋见,奏对内容很合皇上的心意。过了一天,就令内务府拨银五十万两,命令王翁主管此事。王翁辞别了旧主人,仍以绸缎为业。当时内务府里的诸公都与他往来,王翁也极乐意同他们结交,各得其意,皆大欢喜。
过了三年,有个郎中(六部中各司局的长官,其职位仅次于尚书、侍郎、丞相),向王翁借贷,王翁当时事情很忙,偶然忘记了没有回应,他就怀恨在心。正巧某郎中是管理缎匹库的,就让他用库底的旧存老缎五十余箱,说是王翁进的货,但缎皆破旧腐朽,实际上是用此来暗害王翁。
王翁打开一看,果然绸缎全都发霉变色,颜色转黑,质地如灰,王翁也因此损失了好几十万两银子。当这批旧存老缎运回仓库重新处理时,却意外发现每匹缎中,各卷有金叶若干,大概是前朝(明朝)没收的魏忠贤(明朝末期大宦官)的财产。当时的大官用这种方式(缎中藏有金叶)向魏忠贤献媚,这批老缎经过了两个朝代,竟然没有人知道,王翁因此更加富有了。后来他开始在豫东、长芦等地拓展盐业,取得四十八处售盐专利区,成为盐务中突出的人物。
后来,王翁以考查盐业专利区时到了河南,问巡抚是什么人?原来就是当初同宿在鸡毛房里的旗下某公,他以笔帖式历转员外郎,又由府、道再升中州中丞了。于是他准备好柬帖前往拜访。中丞打开中门,在大堂上迎接他,双方紧握着对方的手。王翁说:“还记得在鸡毛房里讲的话吗?”中丞回答:“是,不敢忘记。”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。中丞挽留他,欢宴了几天才离去。
外史氏说:“当初两人贫寒到如此地步,而其志不挠;一朝发迹,一富一贵,两位都是人中英杰也。回想起那些要想害王翁的人,反而给王翁带来福气,可见一饮一啄皆前定,世人又何必为追名逐利而自寻烦扰呢?”
资料来源:《蝶阶外史》@*
大纪元 / 原文网址: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gb/25/4/6/n14476018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