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5日,中共央行宣布年内首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此举预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的约1万亿元,旨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。 然而,业内人士警告,大规模“放水”可能加剧通货膨胀风险,进一步稀释百姓财富。
据《新京报》报导,5月15日,市场迎来年内首次降准落地。根据央行公告,自2025年5月15日起,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(不含已执行5%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),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。
专家普遍认为年内仍有降准空间。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,存款准备金率或降至3%~5%,甚至更低。
宏观经济数据显示,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分别降至50.4和50.7,综合PMI产出指数下滑至51.1,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放缓。经济景气度的下降为央行降准提供了依据。
尽管中共央行早在去年四季度即多次表态将“适时降准降息”,但实际政策至今才正式实施。央行副行长邹澜在上月曾公开提及将根据经济形势适时降准降息,以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和稳预期。
但市场人士指出,降准虽能短期内刺激消费和投资,长期来看,货币供应的扩张可能导致通胀压力上升,削弱民众实际购买力。此外,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,可能导致资产泡沫膨胀,侵蚀普通民众储蓄价值。
台湾经济学者吴嘉隆此前对大纪元表示,中共大规模印钞或为应对债务危机和房地产不良资产,而非真正提振实体经济。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金融风险,而非解决经济疲软根源。
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郑政秉也分析认为,中共频繁采取宽松政策,已暴露出货币过度发行的趋势,甚至面临“流动性陷阱”。他解释,当前中国处于通缩环境,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不足,即便大量印钞,资金也难以转化为实际投资和消费,反而堆积为银行系统中的“烂头寸”(即银行无法运用和消化的闲置资金),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提升。
(大纪元: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gb/25/5/16/n14511137.htm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