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焦点:从热闹到冷清,上海风光不再一片萧条;数十亿投资成泡影,大陆这些古镇为何都凉了?为救市北京推贴息贷款,专家不看好网友不买账。
从热闹到冷清 上海风光不再 一片萧条
曾经繁华的上海,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消费寒冬。从多位市民和博主拍摄的视频显示,曾经极为热闹的上海,如今已变得十分冷清。商场人流稀少,大量商铺关闭。就连五星级酒店都放下身段,靠售卖亲民小吃艰难为生。
近日,上海博主“大事局”发布视频称,他看到有网友称,位于陆家嘴的大量商铺关闭了。他不相信网友所言,就亲自到静安大宁路的一家大型商场。结果他发现,商场十分空荡,基本上没有商家入住。除了地下一层还有一个台球厅还在营业,其它的都关门了。台球厅的店长称,台球厅也要关闭了。因为协商房租的压金问题,所以暂时没有闭馆。
对此,博主感叹:2025年是最难的一年吧。
同样萧条的场景在浦东新区上演。上海市民“刀哥”发布视频称,8月12日下午5点,他到Lalaport购物中心,进去后发现购物中心几乎没有顾客。只有小米门店里有4个小学生在玩游戏。二楼、三楼往上的人就更少了,餐厅上座率不足两成。
“刀哥”感叹,Lalaport刚开业时,人气很旺。现在和过去相比,冷清了许多。不过,这里虽然人少,但是和市中心的商场相比,还算是好的。
还有博主在视频中称,以前上海火车站的地下通道,那可是一铺难求,但现在很多商店都关闭了,即使开门迎客,也没有顾客光顾。
没有生意,就连五星级酒店也弯下了腰。据陆媒《21世纪经济报导》称,以前高高在上的高档酒店也卖起了低价菜。比如,位于上海陆家嘴的金陵紫金山大酒店,竟然在工作日开起了“社区食堂”,其售卖的菜品十分便宜,大肉包5元1个,红烧狮子头10元1个,还有熏鱼、毛蟹年糕这样的家常菜。
有网友质疑,是什么让五星级酒店跌落云端?
有业内人士解释,如今,一些老牌五星级酒店已经走到了不转型就倒闭的关键节点。随着商务出行、旅游等需求不断减少,到酒店住宿的客人寥寥无几。没人住宿,酒店只能从餐饮下手。
在过去,餐饮是酒店的重要收入来源,尤其是婚丧嫁娶等宴会酒席。但在近年,高端餐饮的生意直线下降,别说宴席了,就连日常生意都受到极大影响,以前生意好的时候,可谓“一桌难求”,但现在却连包间都订不出去。
客房和餐饮同时遇冷,酒店难以维生,只能另寻他路。摆摊卖小吃,是自救的一种方式。这种看似“掉价”的行为,其实是借助品牌、公信力和供应链优势,杀入平价餐饮市场,也就是业内所说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但这样一来,小餐饮店的压力就更大了。博主“行者东谈西说”称,本来早餐店、面馆就是靠着辛苦钱维持生计,现在大品牌也来分蛋糕,顾客被抢走,小店的日子就更难了。现在的情况是,大品牌尚能自救,而普通人,就只能自求多福了。
数十亿投资成泡影 大陆这些古镇为何都凉了?
近年来,中国多地旅游业兴起古镇风。为了吸引游客,不少地方投资数十亿,甚至上百亿兴建所谓的古镇。但如今,很多古镇因没有游客而荒废,沦为一座座“鬼城”。今天我们就来说几个典型的例子。
我们先来看四川成都的“龙潭水乡”。
“龙潭水乡”仿照《清明上河图》修建而成,整个投资超过20亿(人民币,下同)。
“龙潭水乡”占地220亩,以苏州园林式建筑为主,融合川西民居的巧妙设计,历经4年时间打造而成。古镇内小桥流水、古香古色,规模相当于周庄古镇。
2013年,“龙潭水乡”开业,一度热闹非凡。但开业仅三年,古镇就成了无人问津的鬼城,街道冷清,一间间商铺大门紧闭,石板台阶长满了青苔,栏杆锈蚀斑驳。
一位在古镇游览的博主感叹:“很冷清,到处都是很冷清,很萧条,现在这些房子里面基本上都是空的,就像是一座空城,晚上的话就像是一座鬼城”,“一个人在这个古镇里面逛,真的很恐怖。”
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看湖南常德的“桃花源古镇”:
顾名思义,桃花源古镇所仿造的,就是陶渊明笔下的“桃花源”。该项目占地1,600多亩,投资50亿,于2016年完工。
开发商原本要把古镇打造成集住宅、商业街、酒店餐饮为一体的大项目。但古镇开业不到一年就濒临破产,入住的商户纷纷撤离,很多人亏得血本无归。
如今的桃花源古镇已成为一座空城,平日里看不到一个人影,安静到可怕。很多人想把房子卖掉,却苦于无人接盘。房子因为空置,周围长满了杂草。
还有张家界的大庸古城。作为著名的旅游景区,张家界想要修建一座古城,将其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的标竿。在这样的构想下,大庸古城被打造出来。整个项目占地面积325亩,总建筑面积约18.5万平方米,投资高达25亿。
古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建筑元素与土家族特色,配套有戏台、文庙、牌坊街等。2021年6月试营运,2022年8月全面完工。
可现实却啪啪打脸,整个古城唯一赚钱的居然是停车场。四年下来,大庸古城累计亏损10.8亿。
长沙的铜官窑古镇更加夸张,这个号称投资100亿的项目,在没有完全完工时,仓促开园。但很快,古镇没落。如今,除了游客中心区域,其它街区看不到一个人,大量商铺无人营业,被网友称为“鬼城”。
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对大纪元称,这些古镇“是中共体制下政绩观扭曲的产物”。也就是说“这些项目本身是政治的产物,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,经济可行性很差”,正是因为“出于政治目的,而人为建造出来,所以才遍地鸡毛。”
王赫不客气地指出,原居民被“迁走”,生活痕迹被清理干净,换上统一着装的“演员”,这种“文化被表演化、生活被景观化”,会给人很强的割裂感。要知道,真正有吸引力的古镇,是有生活气息的,是“活着的文化”。
北京推贴息贷款救市 专家不看好网友不买账
最近,北京推出了新政策“贷款贴息”。当局的本意是想让通过减少贷款利息,来刺激民众贷款消费,从而提振经济。但消息刚一放出,就引来一片嘘声。
我们先来看看,这个政策的详细内容。8月13日,中共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记者会上称,目前规定的贴息对象是,居民使用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。只要是单笔在5万(人民币,下同)以下的日常消费,单笔在5万以上的家用汽车、养老、生育、教育培训、文化旅游、家居家装、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消费,都符合这一政策。
贴息的比例为1个百分点,以目前的利率来看,相当于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利息。该政策从今年9月1日开始即时执行,到2026年8月底结束。
不过官方规定,贴息也是有上限的。在政策执行期内,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,累计贴息的上限为3,000元。也就是说,想要拿到这3,000元,符合消费的金额为30万。
财政部举例称,一位消费者,使用20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,用于装修、购买家具等,假设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%,20万的利息为6,000元; 1个百分点的贴息后,可以减少2,000元的利息支出。
官方称,严禁将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、投资、理财等套利活动。
这一政策听上去似乎不错,但大陆民众却不买账。有网友称,老百姓缺的是这点利息吗?他们缺的是敢消费的底气。
还有网友劝告,不要提前消费!到时候就知道后悔了。贷多了,一辈子都翻不了身。
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所助研王国臣称,其实,这一政策就是变相降息。现在,大陆陷入“流动性陷阱”,经济持续衰退,靠短期的政策是不能刺激消费的。他提醒,财政贴息要花政府的钱,债务压力会更大,银行坏帐风险会上升。
大陆资深资本界人士徐真称,这个政策就是让百姓个人负债,加杠杆来救中共的经济。但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大。很多人会用这笔钱借新还旧,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拆东墙补西墙。问题是,这笔钱是不会用来消费的。他说,“很多居民家庭的负债率本来就高,如果不是刚性需求,他不会去借款的。”
中国问题专家王赫指出,消费贷款贴息只有一个点,还有限额,对渴望消费人的支持力度很小。他说,有钱人不愿花钱,没钱的人贴息额度又太小,这个贷款没啥意义,不起作用。
王国臣表示,中国大陆出台的政策经常互相打架,一方面在刺激消费,而另一方面又在压抑消费,例如上个月的禁酒令。现在又要搞消费贴息。9月1日,又要全面强缴社保,这可能会让整个中国大陆的消费断崖式下跌。再加上因美中贸易战,出口时间提前,上半年几乎把下半年的消费动能或经济成长动能都消耗掉了。
——《纪元焦点》制作组
(大纪元: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gb/25/8/14/n14573708.htm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