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缺乏蓝领技工
近十来年,中国大陆有一种怪现象,每年都有数百万中国年轻人毕业即失业,要么成为外卖员、主播甚至是“全职儿女”。另一方面,工厂急需的高级技工出现巨大缺口。
中国技工70%以上是农民工,真正高级技工仅占5%,远低于日本的40%和德国的50%。
中共人社部数据显示,到2025年,中国制造业预计将面临3000万名技术工人的短缺。
《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(2022)》显示,在中国蓝领技工中,初中学历占比过半,高中/职高/中专/技校占比34.7%,大专及以上蓝领占比仅为8.8%。老一代农民工正在变老,而90、00后年轻群体进入蓝领工作岗位的意愿不断降低。
为了鼓励年轻人进工厂,中共当局2021年10月发布指导意见,到2035年,中国职业教育应跻身世界前列。
2022年5月起施行的新《职业教育法》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,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,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。
尽管社会需要大量技工,中共又大力推动,但他们即使选择当外卖员、主播甚至是“全职儿女”,也不愿进工厂当蓝领。
年轻人为何不愿进工厂?
在媒体以往的报导中,工资低、对职业教育缺乏尊重和师资短缺被认为是主要原因。
这些报导说,在过去二十年,中国社会普遍将职业高中生视为“没有天赋”的人,经常将他们与街头帮派、上课睡觉等现象联系在一起。正因为如此,职业学校往往被视为最后的选择。
《南华早报》报导,浙江晨光电缆有限公司高级技术员韩其芳表示,与其它国家相比,中国技工的工资很低。
他说:“中国蓝领技工的收入与德国或日本相比,仍有相当大的差距。”
韩还表示,由于蓝领工人的工资低,成绩最差的学生最终都进入了职业学校,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看法。
《南华早报》还提到,中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,拥有专业制造或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不足10%,仅有15%左右的教师接受过企业技术培训,因为资格证书是技术工人进入机构的门槛。
旅澳历史学者李元华对大纪元表示,中国教育和社会脱节,现有师资里面百分之九十几都是理论课教师,职业教育尤为突出。 学生真正实践的机会非常少,毕业以后也不能满足社会基本要求。

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(DAVY J.Wong)(黄大卫授权)
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(DAVY J.Wong)对大纪元表示,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真正从业背景,只能教一些理论,不能上升到实用价值。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通道,只是有限的工资,往往流失到其它行业里面去。
但上述原因可能只是表象,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中共根深蒂固的体制性问题。
“低端人口”
自上世纪中共推动经济改革以来。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,存在数量庞大不事生产、无所事事的官员阶级,他们既有特权又有丰厚的福利保障。相比之下,缺乏保障和社会地位的农民工如同二等公民,必须没日没夜的工作,才能换来温饱。
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心态一开始就将进工厂作为一个失败者的标志。
李元华表示,中国企业很长时间里,低端技术都大量招农民工,而农民工又是最没有保障的,工资待遇和薪酬非常低。长此以往,使得很多人一提起进工厂,就联想到待遇差、社会地位低和“低端人口”,所以大家不愿意去。
他指出,一些西方国家蓝领收入其实要高于白领,像澳洲一般蓝领收入要高于白领,而且高出比较多。更别说那些高级蓝领了,他的收入更可观了。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进企业当蓝领,与进事业单位或官场,收入明显有差异。
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对大纪元表示,中国工厂本身也被称为血汗工厂,工作的强度非常大,而且待遇不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90后、00后来说,他们更嗤之以鼻。
黄大卫认为,在中国(中共)政治体制里边从没有真正建立蓝领荣誉体系,社会舆论与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官员崇拜。不像西方工业大国那样,将技工工业塑造成一个国家栋梁,给他们扎扎实实的待遇、社会福利跟尊重。
他说,中国蓝领技工往往被看作一个失败者,而西方蓝领受到基本尊重;中国蓝领缺乏政治权利和上升机会。而西方蓝领有选票,而且有一定的上升渠道,很多工人都有可能变成议员或资本家;中国蓝领与白领差距大,而西方蓝领工资高,可达到中产水平社会地位。
“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并不是因为懒惰,而是对整个社会情绪性的一种抵抗,抵抗他的身份归类为低端人口。”他说。
大国工匠是自我吹嘘
当局为了发展所谓新质生产力,将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制造,鼓励学生上职业学校成为高级技工。
中共党魁多次视察职业学校,并称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要“大力培养大国工匠”等等。
李元华表示,中共所谓大国工匠完全是自我吹嘘。工匠也不是凭空而来的,要有相应的一个学习能力及专业精神很强的群体,然后才能出现杰出工匠。如果大家都不去这个行业,或由一些学习能力差、专业精神差的人去做蓝领,这个目标就是空谈。
王赫表示,中国社会很浮躁,讲的是山寨和短平快,导致很多工人本身不愿意学技术。
“要培养出一个高级技工,没有五年、十年是不可能的。在大家都搞山寨的情况下,很少有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学技术,把自己培养成技术工人。”
王赫表示,像德国是学校、社会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工人,待遇和各方面的地位都很不错,人家是愿意去进工厂学习。日本也是这样的,这两个国家都是制造业的强国,跟这种高级技工的培养体系密切相关,非常讲究工匠精神。
黄大卫表示,工匠精神不是喊政治口号能喊出来的。要有文化信仰、产业制度、社会保障制度、教育体系,劳动尊重与政治权利等结合。
“如果工人的政治权利、劳动保障及社会保障都没法实现,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宣传上的一个补丁。”
黄大卫表示,现在不是年轻人进不进工厂的故事,而是整个中国社会体系问题,如价值观、阶级流动性等。
“中国不是没有优秀的年轻人,而是没有市场让年轻人愿意投身进去,也没有足够多的社会保障与政治权利,让工人得到尊重。”
(大纪元: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gb/25/4/12/n14481254.htm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