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掩盖坏账与刺激经济的无奈之举
3月31日,中共财政部公告称发行5,000亿元特别国债,用于认购中国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增股份,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。此举既是为了继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刺激经济的政治行为,又是当局为掩盖银行坏帐危机的无奈补救之举。因此,注资后上述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净率并未改善,显示出市场仍对其信心不足。
事实上,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下降和信贷超规模扩张,已经引起投资者对其真实坏帐水平和流动性的担忧。而且,中美关税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,势必加剧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上升,更是雪上加霜。所有这些,充分显示出中共政府所面临的金融困境和两难抉择。本文分上下篇就此进行讨论。
上篇:财政部注资是当局的无奈补救之举
《巴塞尔协议》把银行资本分为三个层级,核心一级资本是吸收银行经营损失的最后防线,是银行各类资本的基础与核心。这意味着核心一级资本既限制了银行的贷款规模(影响信贷扩张能力),又在经济下行时起到缓冲作用,保护银行免受坏帐冲击。
假设某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为1,000亿元,根据巴塞尔协议,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至少要4.5%。银行风险加权资产(RWA)不能超过1000 ÷ 4.5% ≈ 2.2万亿元。若银行希望扩大贷款规模(如新增1,000亿元,且风险权重为100%),则核心一级资本需增加45亿元,否则将违反监管要求。
另一方面,在经济下行时,该银行贷款坏帐增加100亿元。如拨备不足以覆盖,损失直接侵蚀核心一级资本,若核心一级资本不足,银行就可能无法吸收这一损失,甚至面临破产风险。反之,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,银行能通过这部分资本抵消坏帐冲击,维持运营稳定,继续支持贷款业务。
按照官方说法,国有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“健康”区间(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都在9.5%以上)。那财政部为何要“锦上添花”,不惜举债为其注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呢?这主要是因为国有银行财务报表表面光鲜,实则危机深藏。
第一、盈利下降兼高额分红,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,需要外部注资支持。
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净息差(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,即净利息收入)。官方数据显示,中国银行业平均净息差从2021年的2.07%降至2024年的1.52%。利率下调和存款定期化又加剧净息差的持续下行,更严重的是,当今中国经济大盘动摇,净息差持续下行已成趋势。
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导致银行利润增速放缓、甚至负增长。根据中共金监局数据,2024年四季度,银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.3%。其中,国有银行盈利增速下降0.5%。
然而,六大国有银行却仍维持高额分红。2024年分红比例均在30%之上,派发股息总金额超过4,200亿元。利润本就呈现下降现象,又进行高额分红,这就大大削弱了利润留存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。
第二、信贷大规模扩张,放贷风险上升,坏帐快速累积,这就使看似充足的资本金,实际上早被侵蚀,急需外部注资支持。
2024年,中国银行业信贷投放大规模扩张。个人消费贷款、个人经营性贷款快速增长。比如,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90.44%;再比如,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5%、31.41%。
同时,房地产对公信贷总额也显着上升。以工商银行为例,房地产业贷款在其贷款总量中占比由5.1%升至5.4%。仅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“白名单”项目上,投放金额就超过1,300亿元。
中共政府亟待银行在2025年继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刺激经济,而信贷放量就会加快资本消耗。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(9.56%~14.48%)目前虽高于监管底线(8%),但若持续扩张信贷资产规模,就会消耗资本金,使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突破监管红线。
截至2024年末,六大国有银行贷款总额达118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%;六大国有银行资产总额为190.3万亿元,同比增长7.6%。由于资产增长跟不上贷款增长对资本金的消耗,资本充足率下降。
更大的问题是坏帐恶化。2024年,六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集体攀升。以交通银行为例,尽管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.31%,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至1,116.77亿元,同比上涨5.67%,尤其在零售及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风险显着提升。
然而,这只是公开财务报表上的数据,实际情况要严峻得多。原因包括:大量贷款通过展期、借新还旧等方式被“掩盖”;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坏帐率未完全纳入统计口径;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隐藏高风险资产,其违约未计入银行不良贷款。
标普全球评级(S&P Global)估计,若考虑隐性不良资产,2024~2026年中国银行业实际不良率可能达5.5%~5.9%,规模超11万亿元。国有银行拨备覆盖率表面看符合监管要求(150%),但目前拨备只是应对显性不良的,一旦隐性坏帐暴露,缺口可能达数万亿元。
以中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例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估计,2024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(隐性债务)规模可能突破60万亿。这些债务大多是向银行借的,且集中于高风险领域(如基建、房地产关联项目),一旦出现坏帐,拨备覆盖率不足以吸收冲击。因此,补充国有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就成了当务之急。
国有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,只能通过外部融资救急。但国有银行虽上市多年,却都是“破净股”,每股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。截止3月31日,国有银行均处于破净状态。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农业银行、邮储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工商银行的市净率分别为0.69、0.57、0.7、0.62、0.7、0.67。
作为破净股,如果公开增发新股来补充资本金,将会导致股价下跌,使银行遭遇抛售潮。最后,当局被迫采取了财政部直接注资这种方式。
小结
中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国有银行,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其抗风险能力,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日益严峻的坏帐危机,并推动信贷扩张以刺激经济。然而,国有银行盈利能力下降、资本金遭侵蚀和坏帐恶化等问题表明,这种非市场化的政治举措只能暂时缓解中共面临的金融困境。下篇将进一步探讨注资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深层金融风险。
(大纪元: 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gb/25/4/18/n14486251.ht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