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意识形态?咱不懂,不是搞理论的。但这个词却又让人怕的很,“意识形态”与“阶级斗争”、“无产阶级专政”一样人嫌狗不待见,臭到家了,成了中国文革时代最著名的三大贬义词。
1966年的一天,对毛泽东反孔思想心领神会的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康生,把一个叫谭厚兰的女大学生找去,让她去山东曲阜造“孔家店”的反。
1966年6月1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,提出所谓“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”的口号,“破四旧”风潮始兴,此乃“文革”的预热阶段。
从维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著名青年作家,后因直言无忌反右期间被打成右派,并被发配到团河农场劳改。
文革开始的那年,《目睹文革揪出田汉、贺敬之一幕》的作者是北京的一个中学生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让她目睹了全国文联机关首次遭受中学生冲击的情景。
从逻辑上来讲,当一个国家整个方向错了,乱了那么长时间,给国家造成那么大的灾难,而国家的主要领导却被奉为圣人,真是不可思议!
“样板戏”的全称是“革命样板戏”,开始谋划的时间是1964年,比“文化大革命”早两年,其实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序曲;“样板戏”的发起人与策划者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旗手江青。
1966年5月,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,不是依靠中共政治局常委会、中共政治局、中央书记处,而是依靠临时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。
毛泽东曾经很得意地说过:“骂我们是独裁者,我们一贯承认;可惜的是,你们说得不够,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(大笑)。”(《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》1958年5月8日